2018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自殺志願者的告白(14) --- FAQs(3)


「你咁樣齋諗唔做無用架喎」
「如果依一刻你毫無方向,咁你應該真真正正咁進入現實生活,而唔係靠書/戲/網絡去理解世界」
「你要做既野唔係睇書,而係行出世界去經驗世界,同人面對面相處,講野交流」

長話短說版:

讓筆者用一個比喻來回應。

筆者想去一個地方。可是不知道這個地方存在與否,不知道有沒有人去過,更不知道有沒有人想一起去。只有模糊的方向和線索。

為了找路,筆者選擇閱讀前人繪下的地圖,並尋找有相同意願的同路人。假若這趟旅程只有筆者一人孤身上路,也沒有前行的意義。說不定那地方已經有人去過,還留下了地圖,只是以往孤陋寡聞。就算別人的地圖所標記的路向跟筆者的目的地有所出入,多瞭解外面的地形也是百利而無一害啊。假若在真正出發前,能計劃好路線,不就能減低走錯路的風險嗎?

別人卻說,閱讀別人的地圖,根本找不到你心目中的路啊。你不嘗試走出去尋找,又怎樣找得到這個地方?邊行邊找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等著也不會找到路,也不會遇上同路人啊。

那沒有搞清楚方向,中途迷路又怎麼辦?
「邊行邊找,最後一定能找到路」的憑據是甚麼?
若心目中的目的地或同行者根本不存在,那前行的意義又是甚麼呢?


字海版:

若用上二元一點的分類,筆者會毫不諱言自己是idealist而不是realist,可是也認同「齋諗唔做」無用。
同理,「齋做唔諗」亦然。

沒有實踐的理念是空中樓閣。
沒有理念的實踐,則是鳩做。

相信大家都同意,「理念」和「實踐」皆有其價值,也不必多論。可是常人卻總是提出篇首的那類回應。

說話往往就止於此。
卻從來都沒有人跟筆者解釋過背後的邏輯。

就讓筆者猜猜。

理性地解讀,這些說話的背後,未必代表理念一文不值,但似乎卻在說,「實踐」比「理念」重要。書籍、戲劇、網絡上的所見所聞,是二手資料,並不如一手的「真正進入現實生活」、「行出世界經驗世界」、「同人面對面相處」所得的理解。用上二元一點的劃分,前者是理念,後者則是實踐。

依靠二手資料並得不出完善的理念,更得不出實踐的方向;
唯有透過現實生活的一手經驗,透過實踐本身,才能得出實踐的方向,並釐清理念。

理念VS實踐。有點像哲學界中「理性主義」VS「經驗主義」的爭辯呢。
可是理念和實踐,真的可以被二元劃分嗎?

二手資料本身,也並非完全出自作者的憑空想像,而是一手經驗實踐所得跟想像的結合。兩者缺一不可。縱然那不是筆者的一手經驗,依然是某人透過經驗世界所得,濃縮而成的精華。是前人寫下的答案、遺下的地圖。也許前人的目的地跟筆者的不一樣,但吸收前人的經驗和教訓,不是也很有參考價值嗎?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出發,花上數天,就能體驗到別人花上數年,甚至一生的光陰所體驗的;而這些體驗,也許是自己的人生無法經歷的。閱讀二手資料,實有其效益。當然,要取捨的是,這份體驗隔了一層,也許不如親身經歷般深刻。

反之,欠缺現實經歷,閱讀前人的答案,所得的共鳴和想像皆有所差異。
理念與實踐實為密不可分。

筆者不是想說,理念比實踐重要,只想為理念的重要性稍作辯護。
只想說,理念也很重要。
「理念」和「實踐」同樣重要。

從實踐中修正理念,從理念中修正實踐。



感性地解讀,篇首的言論,大概皆代表話者認為筆者是「齋諗唔做」。
至少,是欠缺了做的層面。
是空中樓閣。

說話也可以解讀成對理念價值的一種否定。
對「我喜歡的東西」的否定。
對我的否定。

更重要的是,是體現了關係的極限。
體現了理解的盡頭。

「欠缺了做的層面」,筆者也深表認同。
在第二篇和第十一篇所提過的,甚至寫下《自殺志願者的告白》本身,在別人的眼中,算不上甚麼實踐。欠缺實踐,就無法說服、感召別人;但欠缺理念亦然。又或者,能夠被感召、被改變的人根本不存在。一個「雞先蛋先」的難題。

談到做,其實也不是沒有稍稍「落地」一點的想法。比方說移民。網上聽說過北極有不用移民費的島嶼,也曾聽友人說過關於台灣一些隱世部落的事情。還是很空中樓閣呢。畢竟那是烏托邦和理想的本質吧。

當然,前提是要有同路人啊。
一人不成世界嘛。

又會到「雞先蛋先」的難題。

相比起實踐層面,筆者還知道,自己在理念層面上,亦有無數的不足之處啊。
那就等於地圖根本未畫好。
貿然走進荒漠之中,邊行邊找,是找到方向機會比較大,還是迷路的機會較大呢?

謹慎行事與放手一搏;
先釐清理念再尋找實踐方向,與從實踐中修正理念;
哪個成功機會較大,誰也說不定。
根本沒有絕對的通例吧。

筆者只知道,理念與實踐缺一不可。

筆者很歡迎別人拿出理據來否定筆者的理念,這也有助找出盲點,甚至能發現新的實踐方向。
更歡迎沿筆者的思路,提供一些實踐的方法。
正正是沒有確實的方向,才更加需要尋得同路人,尋得歸屬,然後一起建立。
可是這卻要講求突破劃圈的限制呢。又是另一道難題。

噢,不知不覺又把大家帶進理念層面了。

無論如何,任何的回應依然是難能可貴的坦誠;
依然是讓筆者趨近答案的珍貴線索。





「雨の匂いに懐かしくなる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夏が近づくと胸が騒めく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人に笑われたら涙が出る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それでもいつか報われるからと思えばいいんでしょうか。」

「對雨水的氣味感到懷念是為甚麼呢?
盛夏將至心中會感到焦躁是為甚麼呢?
被人笑話會流淚是為甚麼呢?
雖然如此,想著終有一天會有好報就可以了嗎?」

さよならって言葉でこんなに胸を裂いて
今もたった数瞬の夕焼けに足が止まっていた

再見這句話 是如此讓人心碎
現在也因為片刻的夕陽而駐足

「先生、人生相談です。
この先どうなら楽ですか。
そんなの誰もわかりはしないよなんて言われますか。
ほら、苦しさなんて欲しいわけない。
何もしないで生きていたい。
青空だけが見たいのは我儘ですか。」

「老師,我有人生問題
接下來該如何活得輕鬆?
『那樣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啊』我會被這樣告知嗎嗎?
看啊,不是想追求痛苦之類
想無所事事地活下去
只想看著藍天是任性而為嗎?」

「胸が痛んでも嘘がつける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悪い人ばかりが得をしてる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幸せの文字が¥を含むのは何でなんでしょうか。
一つ線を抜けば辛さになるのはわざとなんでしょうか。」

「就算心裡痛苦也要撒謊是為甚麼呢?
惡人盡得好報是為甚麼呢?
幸福的『幸』字包含著金錢(¥)是為甚麼呢?
拿掉一橫就變成『辛勞』是故意而為的嗎?」

青春って値札が背中に貼られていて
ヒッチコックみたいなサスペンスをどこか期待していた

背上被貼上名為「青春」的價值
希治閣般的懸疑情節 一直期待著

「先生、どうでもいいんですよ。
生きてるだけで痛いんですよ。
ニーチェもフロイトもこの穴の埋め方は書かないんだ。

老師,其實甚麼也沒所謂啊
單單活著就是痛苦啊
就連尼采和佛洛伊德也沒有寫下填補這個空洞的方法啊

ただ夏の匂いに目を瞑って、
雲の高さを指で描こう。
想い出だけが見たいのは我儘ですか。」

只想在夏日的氣息下閉目
用手指測量雲朵的高度
只想回味回憶是任性而為嗎?」

「ドラマチックに人が死ぬストーリーって売れるじゃないですか。
花の散り際にすら値が付くのも嫌になりました。
先生の夢は何だったんですか。
大人になると忘れちゃうものなんですか。」

有人死去的戲劇故事不是很暢銷嗎?
已經嫌倦就連花瓣飄落也被標上價格
老師過往的夢想是甚麼呢?
是成年後就會不小心忘掉的東西嗎?」

「先生、人生相談です。
この先どうなら楽ですか。
涙が人を強くするなんて全部詭弁でした。
あぁ、この先どうでもいいわけなくて、現実だけがちらついて、
夏が遠くて。

「老師,我有人生問題
接下來該如何活得輕鬆?
淚水會令人堅強之類 全部都是詭辯
啊,接下來不是甚麼也沒所謂,若隱若現的現實
夏日遠去

これでも本当にいいんですか。
このまま生きてもいいんですか。
そんなの君にしかわからないよなんて言われますか。

如此真的可以嗎?
如此的我活下去可以嗎?
『那樣的事只有你才知道』我會被這樣告知嗎?

ただ夏の匂いに目を瞑りたい。
いつまでも風に吹かれたい。
青空だけが見たいのは我儘ですか。」

僅想於夏日的氣息下閉目
一直感受微風的吹拂
只想看著藍天是任性而為嗎?」

あなただけを知りたいのは我儘ですか
只想認識你是任性而為嗎?



2 則留言:

  1. 其實, 紙上談兵左咁耐
    係時候去實踐
    真實的以第一身去感受, 去體驗下個世界
    我諗你都明白
    真實地去搵個女仔拍拖
    同睇一億本愛情小說會有好大分別掛

    既然你都談左幾年理想, 幾時先開始實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別人卻說,閱讀別人的地圖,根本找不到你心目中的路啊。你不嘗試走出去尋找,又怎樣找得到這個地方?邊行邊找才是正確的做法;在這裡等著也不會找到路,也不會遇上同路人啊。

      那沒有搞清楚方向,中途迷路又怎麼辦?
      「邊行邊找,最後一定能找到路」的憑據是甚麼?
      若心目中的目的地或同行者根本不存在,那前行的意義又是甚麼呢?」

      大概這一段,甚至整篇文章,能回答你,為甚麼筆者如今還未去實踐。也許畫地圖的比喻還是比較難明,在這裡就用你提出的追女仔比喻延伸下去。

      「真實地去搵個女仔拍拖」和「睇一億本愛情小說」,的確可以有好多分別,但也可以是沒有分別;可能不論是前者還是後者,最後還是要孤獨終老呢(苦笑)

      誰說「真實地去搵個女仔拍拖」,就能找到所謂的命中注定呢?「睇一億本愛情小說」,不會讓筆者找到女朋友,但筆者能從中知道,自己想找的,是甚麼對象。那可不是只有透過拍拖的trial and error,才能得知。若然從觀察已經得知心目中的命中注定不會存在,是不設實際,那調整自己的期望,甚至不再花時間去想拍拖的事,也是明智的選擇吧?

      不知道用上另一個比喻,是否就能讓你對筆者理解多一點。事實上,這個疑問,也讓筆者猶豫該不該回覆;又該如何回覆。文章雖然沒有回答何時會實踐,但筆者再說下去,就能讓人明白之於「理念」與「實踐」的想法嗎?也許再說下去也不會明白吧。也許提問只是純粹的質疑;提問者對筆者最後有沒有實踐,並沒有關切的興趣;只想問,而沒有回答的意願。

      另一方面筆者又會想,是自己說得不夠,說得不好嗎?是表達方式的問題嗎?若不回應下去,會給人拒人千里之感,跟尋找歸屬和答案的目的相違嗎?

      最後筆者還是選擇繼續回應。跟你的這番對話,也許是紙上談兵;但在筆者眼中,也是一種實踐,嘗試從你的字裡行間,得知上述問題的答案。從對話當中得知,到底自己所說的東西,能不能被你理解?從而推斷,筆者跟你的互相理解,會否止於此?跨越劃圈的限制,又可行嗎?有人願意同行嗎?有人願意在提問以上,再跨出一步,與筆者一起想實踐的方向嗎?

      可以談談為甚麼筆者所做的,算不上你心目中的「實踐」、「第一身的感受、體驗」嗎?可以告訴筆者該如何實踐?或者你的回應,能幫助加快筆者實踐的步伐。

      這是誠心求問。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