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3日 星期五

演變成異端的偶像崇拜



假若一個有聽JPOP的朋友告訴你,他一點都不懂AKB是甚麼,他一定是騙人的。筆者對偶像團體一向沒好感也沒反感,始終他們的音樂不是自己杯茶。唯近年經過Goose house (主要是齊藤ジョニーXD)的翻唱後,反而偶像團體也有不少上佳的詞曲;在日劇裡也不時看到偶像團體成員的演出。

環觀偶像文化,雖然不是日本獨有,但卻是日本的偶像文化最為熱熾。筆者覺得這跟日本社會文化大有關係:在重群體,輕個人的高壓社會環境底下,很多人將現實中不被滿足的需求寄托在偶像之上。一方面現實不斷壓抑,一方面飯對於偶像的依戀不斷膨脹,甚至去到一個扭曲的地步,認為偶像是自己的所有物。偶像不能戀愛、結婚,就是為了滿足這種扭曲心態,保存粉絲的幻想空間。

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RADWIMPS 2017 Asia Live Tour in Hong Kong偽粉報告



談到筆者跟RADWIMPS的淵源,本身筆者不算是他們的歌迷,在以往倚靠地上波的音樂節目去接觸JPOP的年代,沒有甚麼機會聽到他們的作品;而認識到他們的作品是因為Goose house的翻唱(計起來應該是3、4年前左右),最吸引筆者的是野田那些介乎極度浪漫與極度中二病之間的歌詞XD 之後雖然時有留意新歌,但真正「的起心肝」去找舊歌來聽其實是決定了要去看演唱會之後,所以只能自稱偽粉XD

一開始看到演唱會的消息,只是有點心思思;然後到開售當日,在友人的邀請下最後決定一起入場,結果一點也沒有令人失望。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Goose house USTREAM Live #72 (May 2017)



1. TOKYO GIRL - Perfume
詞、曲:中田ヤスタカ



日劇《東京白日夢少女》的主題曲。Perfume的作品可想而知就是濃厚的電子感,換上acoustic版本感覺新鮮。這次用回以往的大搖鈴,成為了comment欄的主角,YouTube版本的混音相當搶耳,在USTREAM上聽還可以;還兼任了打crash的鼓棒。比較突出的是加入了口琴,使間奏的部份生色不少;第二段pre chorus的和音則展現出原曲的夢幻感。亮點有ジョニー少有的失誤,搭上わっしゅう忘詞XD

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在受害與被害以外---《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2)



這篇會多談一些technical的東西。
上回提要: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

7. 此劇值得欣賞的地方還有很多,當中最為突出的是主、副線的平衡。除了主角Clay以外,每段錄音的主角都能夠均分到足夠的Screen time,描寫他們過去跟Hannah之間的點滴,現實中每段副線又同步推進,使角色充滿立體感。更值得一讚的是出場時間不多的配角也相當突出,例如配角們的父母中,Alex和Jessica兩個在紀律部隊裡工作的嚴父,Courtney的同性戀爸爸等等。


此劇透過一眾配角,在主線自殺與被害的主題之上,也觸及了很多議題。從劇集我們可見現今美國的社會面貌和家庭問題:

有忙於工作,跟孩子溝通不足的事業型父母 (Hannah、Clay);
有沉淪毒海、對孩子施暴的「父母」(Justin);
有管教嚴謹,讓孩子事事都收在心底的嚴父 (Alex);
有同性戀家庭下的同性戀孩子 (Courtney);
有溺愛孩子的亞裔家長 (Zac);
有單親家庭 (Sheri);
還有不可一世的富二代 (Bryce)。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燭光背後的絕望

關於六四,6年前寫過這篇《六四的真正意義》。六年後的今天時移世易,本土思潮抬頭,開始質疑六四的所謂主流共識:平反、悼念、建設民主中國,以至背後的價值取態。(本來想在back up回帶時鞭自己屍,不過發現手動back up太費時失事所以作罷…)

當年寫下那篇文章時,本土思潮尚未興起,筆者還是半個政治冷感的預科生,對於六四理解相當粗淺 。因此文章裡才會寫出甚麼「愛與夢想」,「心中懷念便可」的膠東西。事實上,當日的抗爭就帶有明確政治訴求,空喊大愛,只是懷念而甚麼也不做,反而是跟犧牲者的願景背道而馳。

不過當時令筆者下筆的反感、反思,也是近年來開始流行的一些論述。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


筆者一向沒有看美劇的習慣,但因為補習的關係有看Netflix的《波特萊爾大遇險》(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期間已經被《漢娜的遺言》的劇名所吸引;之後經豬大爺高度推介下就花了兩天一口氣看完XD

跟筆者最愛的日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相似的地方是,此劇同樣透過一宗悲劇切入,探討「受害」與「加害」千絲萬縷的關係。

高中生Hannah Baker割脈自盡,死前錄製了13段錄音,講述了自殺的原因,然後交待友人Tony把錄音帶交給錄音裡提及的主角們傳下去。在Hannah的眼中,這些主角們都是有份向自己抽刀的加害者 (除了Clay)。

1. 劇中從主角Clay Jensen等人口中,重覆提及一種對於高中時期的經歷抱持輕視的態度。誠然踏入高中以後的階段,經歷更多不同的事情,你會發現,曾經在高中生涯珍而重之的事情,大概不值一哂;在有所比較之下,固然能夠把高中階段發生的點滴以世故的態度看待。故事中Hannah的同學們,縱然有做出傷害她的事情,但所犯的過錯不應讓他們就此背負起害死Hannah的責任、加害者這個沉重的十字架。比方說跟朋友交惡,一些小惡作劇,傳播謠言之類,在高中不過是家常便飯。

然而所謂世故、成熟的態度,只不過是旁觀者的主觀而已。Hannah的人生歷練不如旁觀者多,目光停留在高中生的階段,重視同學對自己的眼光,介懷校內的流言蜚語,對朋友關係的變化敏感,正常不過。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校園生活不就是最重要的嗎?回到大家都是高中生的年代,相信亦如此。旁觀者眼中的家常便飯,可是Hannah珍而重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