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我們能改變世界嗎?---《我們的教科書》



本來いつかこのドラマを思い出してきっと泣いてしまう系列是打算以這部《我們的教科書》(わたしたちの教科書)作結,最近靈機一觸試試在YouTube上碰碰運氣,居然找到配音版本,便一口氣花兩天看完了。

不少人說2010年的《Mother》坂元裕二老師的一個分水嶺,看過此劇後深表認同。儘管劇集的主調仍然充滿重人的人文精神;珠子 (菅野美穗飾)跟直之 (谷原章介飾)的表白場面、結局裡明日香 (志田未來飾)對朋美 (谷村美月飾)的鼓勵,亦見坂元流的細膩;但整體上仍然離不開一般劇集「大堆頭」的製作模式,劇中角色眾多亦各有故事,導致每個支線所分得的時間太少,人物性格、動機及轉折亦顯得較為單一。

故事以中二生藍澤明日香墮樓身亡一事為切入點,揭示校園欺凌的問題。在學校裡遭受同班同學欺凌的明日香,出生在破碎家庭,父親離家出走,拋下自己和繼母;繼母為了成為律師,亦選擇將明日香送進孤兒院。孤立無援的處境,反而培養明日香的同理心,帶出了劇集開首,她向加地老師 (伊藤淳史飾)的提問:

「老師,我有問題,我們能改變世界嗎? 
這個世界一年會用上120兆日圓的錢,每天都有戰爭,有因空襲而被捲入戰爭的孩子,也有手持槍械上戰場的孩子,還有和我同樣年紀的女孩子,工作是早士兵一步走過地雷區,我和那些孩子,有哪裡不一樣嗎?明明就有人因為缺乏食物而死亡,卻還是有人丟棄食物,即使像足球場那麼大的綠地在一秒內消失,即使南極冰層因地球暖化而融解,人類還是會將去年剛買的的衣服視為退流行而丟進垃圾桶,為什麼會這樣呢?」
 
「老師在幼稚園的時候沒有學過嗎?『打架是不好的』、『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要好好珍惜物品』、『要愛惜動物和花草』,我認為大家只要遵守這些小事情,世界就不會變成這樣了,那為什麼?為什麼幼稚園生都懂的事情,變成大人就不懂了呢?
 
老師,我們能夠改變世界嗎?」
我們能改變世界嗎?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都是獨善其身的赫特 ---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搬到這裡的第一篇文章,寫了兒時追看的一套小說《波特萊爾大遇險》,當時Netflix製作的電視劇還只是剛剛推出,今年則已經來到第二季。初初並沒有特別大意欲要追看,但看補習學生對英文興趣缺缺,便透過此劇用軟性的方法講解。

劇集版有不少改動,最主要是把遲至第五集才出場的VFD主線以及一切有關的線索提前披露;此外加入了暗中協助三位波特萊爾的VFD義工,亦提前安排Jacques Snicket和Olivia出場。

會再次下筆寫波特萊爾,一方面是有感上一篇對故事喻意的著墨過份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源於跟補習學生討論引起的一些發想。筆者覺得,《波特萊爾大遇險》想說的,跟大部份冒險故事一樣,在於正邪。


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自殺志願者眼中的自殺 --- 《自殺論》



《自殺志願者的告白》暫告一段落後,又再次回到從書本影視作品堆中尋找答案、尋找希望的日子;當中對死念有新想法之時,在此留下片語。至於會選甚麼書來看,除了友人介紹/外借,另一來源是到書店逛逛,記下有興趣的作品,再到圖書館借閱;這本《自殺論》乃其一。作為自殺志願者,自然被以「自殺」為題的書籍所吸引。

《自殺論》出自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之手,看畢後才知道是社會學角度出發,以自殺為切入點,證明自殺不單是個人的選擇,而是受社會因素所影響社會現象,從而引證社會學之地位的作品。由於筆者意在從書中尋找答案,因此對書中引用數據的部份沒有用心看,只集中在作者的結論。

作者主要把自殺分為三種:利己式、利他式乃脫序式,同時亦指出這三種模式的自殺亦可各自混合成三種新的類型。筆者作為自殺志願者,以第一身的角度分析自己的死念,則認為是屬於三種的混合。

利己在於死亡能夠帶來脫離現實種種痛苦、加害被害的隱約希望;
利他在於希望能夠透過自殺的控訴,為自己的理念背書,作為改變世界的最後手段;
脫序在於身處當今極權管治、樓價高企、自由漸失的香港社會,看不見出路。

誠如作者所言,任何事都不是自殺的特定原因,導致自殺的原因是複雜的 (也因此筆者需要花上十篇文章以盡書)。自殺只是眾多問題的一個表徵,其成因還是需要逐個故事察看,不能三言兩語就能得出結論。


2018年5月3日 星期四

《有家可歸的戀人們》--- 1



相比起上季有兩位筆者大愛的編劇執筆,今季日劇相比之下就不太吸引。這部《有家可歸的戀人們》,在翻來看前也不知道是一部講外遇的劇。

原著是1994年出版的小說,故事內容也不過是一般家庭劇集,盛年夫婦的老生常談。首集透過主角兩人的唇槍舌劍和內心獨白,以時裝劇慣常的明快調子,把夫婦間的問題刻劃出來,但暫時看不出有甚麼新意。主角佐藤真弓 (中谷美紀飾)跟丈夫秀明 (玉木宏飾)奉子成婚,驀然回首,才發現彼此並不是那麼情投意合。妻子抱怨丈夫不顧家,卻不時挑剔家務做得馬虎之處;成功栽培女兒考上心儀的中學,目標達成後頓感惘然若失;重投職場後遇上挫折,丈夫卻依然故我,更未有照顧到自己的感受。丈夫那方同時亦抱怨妻子未能理解工作方面的辛酸,只顧一味抱怨,當日親手建立的歸屬,今日卻變得不想歸去。

對於沒有歸屬的筆者來說,遇到一個建立歸屬的對象,本是難能可貴,主角二人卻不好好珍惜,能夠後悔當日結婚的決定是否太過倉促,是一種奢侈。宮藤官九郎在《寬鬆世代又怎樣》的結局中說道,心靈的青春期是無止境的,佐藤夫婦便是一例。婚後彼此沒有成長,小至家務,大至夫婦溝通上,皆不進反退,夫婦之間就只剩下抱怨;反而剛上中學的女兒更加懂事,懂得體諒父母的付出。這樣的秀明,還得到孤獨人妻的青睞,單身狗表示看得搖頭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