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十集的故事分成五個單元,所以每個單元也可以被當作一套約90分鐘長的電影來看;實際上劇中不少無對白的長鏡頭、演員情緒變化的特寫、象徵式的隱喻、科幻元素等表達手法,本身也頗具電影感。
表面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想讓觀眾反思的,是家長(特別是母親)望子成龍的心態。資本主義社會講求競爭、上進。在校園和教育的語境裡,成績就是孩子互相較勁的最高標準。在亞洲家長的心目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是孩子未來得到幸福的必要手段。生於香港,幾乎每分每秒都呼吸著這種競爭的氣息,也不必多論。
故事中的五名母親,有使用一個能控制時間的遙控器,把孩子困在同一天不停上補習班,直到他讀得滾瓜爛熟方休的;
有不理孩子壓力過大,甚至容許家教老師施行體罰的;
有不准孩子發展寫作興趣,不時情緒勒索的;
有不顧孩子意願,強充大頭鬼也要把孩子們送進貴族名校就讀的:
千方百計要孩子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