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無心之失(2) --- 殺人的庸醫



不定期更新的系列來到第二篇,這次文章的靈感繼續是來自盤菜瑩子(笑)。筆者算不上fans,也不是有意在她的專頁挖掘寫作素材,只是碰巧那裏不時會引來一些無心者,在日常更新、廣告帖文下留下評頭品足之言。美醜、高矮、肥瘦這些關於外觀的形容,並沒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因此評頭品足,不一定無理,亦不等於無心。一人不成世界,身處世界,便意味著會被身邊的人看見,免不了成為被審視的對象。任何人亦有權對審視的對象進行解讀、評價,並向別人宣示。

身處世界,雖不免被人審視,卻不能證成一切的審視、評價,皆具正當性。
對被審視的對象說出正當的評價,亦不代表正當。

前文寫道,把是非對錯和行使權力混為一談,沒有同理對象的感受,是無心人普遍的「無心之失」。言論自由,則是最容易行使的權力之一。網絡讓人隨時隨地暢所欲言之際,亦成為無心者手中傷人的利刃,化身網絡hater,以言論自由之名,言傷人之言。明知別人不悅,卻硬要把評價擺在別人眼前,此乃無心所在。

再次重申,筆者不是別人的肚裡蟲,但「無心」指控的背後,不是虛無的「誅心」,而是有跡可尋。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解讀「解讀」 --- 《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真相影響解讀。
解讀互相影響,從而影響現實,影響其他解讀。」

《漢娜的遺言》的班底創造了一個妙齡少女自殺的真相,影響了主角們的解讀,讓他們的人生掀起千重浪。這浪濤透過螢幕,也傳至另一端的現實世界。筆者寫下劇中角色對故事的解讀;「解讀」本身,也是筆者對這浪濤所得出最主要的解讀。在網絡上瀏覽過其他人對此劇的負面解讀後,筆者又有一些新的解讀,不吐不快。在此先強調「作者已死」的道理,多樣性是解讀的本質,解讀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至於高低好壞,則不妨一辯。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吃人的真相 --- 《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Season 2



延伸閱讀: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在受害與被害以外---《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2)

本季沒有值得一追的日劇,可幸望穿秋水,終於等到第二季《漢娜的遺言》。友人說珠玉在前,這季比不上上季的高度,筆者會說,從觀賞角度來說,第一季是拍得較出色的作品;然而在深度上,則第二季稍勝。

首季主要圍繞Hannah所留下的13段錄音,以兩名主角Hannah和Clay的角度看待其自殺一事;第二季透過角色在庭上的證言,展現了本來已經完備的故事,亦有多樣的解讀:

Hannah認為導致自己尋死,有13個理由;
媽媽Olivia認為Liberty高中助長校內欺凌文化,是害死女兒的主兇;
校方認為Hannah的死只是純粹的悲劇,自己不需要負上額外的責任;
證人各執一詞。

性侵、槍械暴力、加害被害的雙重身份、角色成長,go on與move on…此劇有眾多可議之處,但筆者最想說的,是敍事與世界觀。

真相不如黑白分明。
真相吃人。
隱瞞真相,營造世界一切正常的假象吃人。
揭露吃人的真相亦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