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無心之失(2) --- 殺人的庸醫



不定期更新的系列來到第二篇,這次文章的靈感繼續是來自盤菜瑩子(笑)。筆者算不上fans,也不是有意在她的專頁挖掘寫作素材,只是碰巧那裏不時會引來一些無心者,在日常更新、廣告帖文下留下評頭品足之言。美醜、高矮、肥瘦這些關於外觀的形容,並沒有絕對的客觀標準,因此評頭品足,不一定無理,亦不等於無心。一人不成世界,身處世界,便意味著會被身邊的人看見,免不了成為被審視的對象。任何人亦有權對審視的對象進行解讀、評價,並向別人宣示。

身處世界,雖不免被人審視,卻不能證成一切的審視、評價,皆具正當性。
對被審視的對象說出正當的評價,亦不代表正當。

前文寫道,把是非對錯和行使權力混為一談,沒有同理對象的感受,是無心人普遍的「無心之失」。言論自由,則是最容易行使的權力之一。網絡讓人隨時隨地暢所欲言之際,亦成為無心者手中傷人的利刃,化身網絡hater,以言論自由之名,言傷人之言。明知別人不悅,卻硬要把評價擺在別人眼前,此乃無心所在。

再次重申,筆者不是別人的肚裡蟲,但「無心」指控的背後,不是虛無的「誅心」,而是有跡可尋。


近日屯門區少女弒父弒母後自殺的倫常命案,濕疹帶來的痛苦竟能種下如此禍因,引起了社會對這奇難雜症的關注。作為患者之一的盤菜瑩子,分享了自己由患病到走上康復之路的心路歷程,希望透過分享鼓勵其他久病未癒的患者。留言串除了患者/康復者分享病況、治療方法和感受外,亦見無心者的出沒。是次的無心者,不是打正旗號出言幸災樂禍,或者批評患處照片嘔心,而是披著醫者的羊皮。

助人是小孩子從幼稚園便開始學習的美德,卻是某些人窮盡一生也學不懂的學問。孟子以孺子將入於井論證惻隱之心,然而此僅為助人之「本」。僅有惻隱之心,卻不懂上前將孺子拉回井旁,並不足以助人。心懷惻隱,亦需懂「如何」。空有助人之心,亦能錯手把孺子推進井裡,弄巧反拙。

幫助將要跌入井裡的孺子或許簡單直接,助人渡過濕疹的煎熬卻不然。最理想的幫助當然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次之可能是減輕發病痛苦的療法;最低限度的幫助,可能是給予真摯的關心,理解患者的痛苦和難處。

筆者不是患者,也沒有相關知識,以上一切也單純是片面的想像。被助者或許想要被助,但有意助人的,卻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明,不一定有能力給予幫助。不知如何助人,自己能否助人,不懂被助者的需要、作過甚麼嘗試,乃人之常情。即使是摯親亦沒可能做到心靈相通,百分百互相理解,需要透過trial and error的溝通過程,釐清以上的疑問。

更何況是素未謀面的網民?

披著醫者羊皮的,也許沒有自大到要媲美神明,卻往往以為自己是神醫,手握助人的「良方」,能醫百病;以為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診斷就是真相。這些良方,可能曾經治好過庸醫自己,卻不知是否適合其他患者的體質,更不知對患者來說,也許早已耳聞,亦嚐盡治療過程的煎熬。

庸醫所介紹的藥方,往往會輔以正能量服用。當被助者明知對方手中所謂良方乃糖衣毒藥而拒絕之時,庸醫會以為被助者是欠缺信心,只要加上無限的正能量,就能無視體質,治好一切奇難雜症。

再好的良方,用在不同的體質,亦能變為致命的糖衣毒藥。正能量亦可殺人。
開出藥方的或許不需要付出甚麼成本。飲用藥方的,成本可不輕。
小至聆聽舊調重彈的時間成本,以及其所帶來的煩厭、嘆息。
大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羊皮底下未必是吃人的狼心,最初亦可能是一片丹心。可惜身為庸醫而不自知,強行把藥方送進患者的口中,是無腦多於無心,無心之失多於「無心」之失;當被助者坦誠指出不需要協助,庸醫依然堅持己見之際,則可斷定庸醫之無心。

助人的心態也許不影響助人成功與否:一個只為三餐溫飽、衣食無憂的醫者亦能具有頂尖的醫學知識,治好病人。然而被助者得知助人者並非真心幫助自己,感覺總不太良好。常言道,助人為快樂之本,世上並沒有多少個偉人,出於單純的惻隱之心,全然奉上一切,無償地助人;真心助人的背後,多少也夾雜了渴求助人快樂的私心,得到被助者的肯定,增加自我認同。如前言,庸醫助人的心態,未必全然自私,但多是為己先於為人。

回到事件本身,庸醫留言說出自己的治療方案惹來對方拒絕後,依然不停留言強迫對方嘗試不果,老羞成怒下化身hater,建立分身在網絡各處作洗版式的侮辱留言,其無心不證自明。

諷刺的是,帖文本身並沒有求助之意,反映無心的庸醫,同時亦是文盲。網絡這把雙面刃,成了無心庸醫尋找患者去「行醫」、滿足助人之樂的傷人利器。

惻隱之心並不等於同理心。好心之所以做出壞事,有時是欠缺長足的思考而開錯藥方;更多時候,是欠缺同理心,以自身的想像、假設,代替同理被助者的實際困難、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