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吃人的真相 --- 《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Season 2



延伸閱讀: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在受害與被害以外---《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2)

本季沒有值得一追的日劇,可幸望穿秋水,終於等到第二季《漢娜的遺言》。友人說珠玉在前,這季比不上上季的高度,筆者會說,從觀賞角度來說,第一季是拍得較出色的作品;然而在深度上,則第二季稍勝。

首季主要圍繞Hannah所留下的13段錄音,以兩名主角Hannah和Clay的角度看待其自殺一事;第二季透過角色在庭上的證言,展現了本來已經完備的故事,亦有多樣的解讀:

Hannah認為導致自己尋死,有13個理由;
媽媽Olivia認為Liberty高中助長校內欺凌文化,是害死女兒的主兇;
校方認為Hannah的死只是純粹的悲劇,自己不需要負上額外的責任;
證人各執一詞。

性侵、槍械暴力、加害被害的雙重身份、角色成長,go on與move on…此劇有眾多可議之處,但筆者最想說的,是敍事與世界觀。

真相不如黑白分明。
真相吃人。
隱瞞真相,營造世界一切正常的假象吃人。
揭露吃人的真相亦吃人。







《漢娜的遺言》的真相是甚麼?Marcus說真相是相對的概念,Courtney則表示真相只有一面,到底誰是誰非?筆者會說兩者都說對。故事中無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乃一個名為Hannah Baker的高三女生,在家中浴室因割腕而死。真相的多面性,則源於每名讀者對事實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解讀的差異,不是純粹的「觀點與角度」,而是會倒過來影響其他故事的發展。

真相影響解讀。
解讀互相影響,從而影響現實、影響其他真相。

Hannah的死,是自殺還是他殺?涉事者有否向Hannah抽刀?
抽刀的行為又足以構事刑事責任,讓涉事者接受法律制裁嗎?

自殺是名乎其實的「作者已死」。若自殺者沒留下任何遺書,他們的人生將會任由在世者解讀;少有自殺者會像Hannah般,鉅細無遺道出自己轉生入死的前因後果。13段錄音,以至整個首季,就是Hannah對自身死亡的解讀:一個無辜的妙齡少女,受校園欺凌、性侵所害,加上抵受不住漣漪效應下害死同學的良心責備,因而走上不歸路。

故事裡頭其他角色,則有不同的解讀。這季透過法庭審判,給予這些「被控謀殺的疑犯們」一個自辯的機會,講述他們的故事版本,描繪他們眼中的Hannah。

有的出自真心。
有的但求自保。
又或者兩者兼具。


觀眾會發現,即使不完全相信辯方所描繪的Hannah,除卻當中的謊言,仍不得不承認,在Liberty高中被欺凌的Hannah,在舊校本是加害者;家族有精神病紀錄,家庭關係不如想像中美滿;生活亦有放蕩的真實一面。

你仍會同情這個不是全然無辜的Hannah嗎?
仍會堅持她的自殺,是藏在馬賽克背後的殺人行為嗎?

筆者仍會站在Hannah那方。世上無完美的義人,沒有人是全然無辜,生於世界與他人共處,有意無意也好,亦難免傷害。

也就是說,幾乎世上每一個受害者,同時亦為某個故事裡的加害者。
這不代表他們就應當受害,就不值同情、同理。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中包括自殺。所以說Hannah要為自己的死負責,不過是一個tautology。這種「阿媽係女人」的論調,可不是一無是處的廢話,往往是涉事者推卸責任的藉口。

Hannah所負的責任,並不影響她被加害的事實。

觀眾是故事外一個全知的存在,享有完全的資訊,知悉事實的全部,才能得出較為完整的客觀判斷。若從虛構的故事中抽離,回到現實,在不完整的資訊、有限的時間下,對於他人的故事,我們明明是瞎子摸象,卻往往習慣武斷,習慣直線思維,以為真相就在一瞥之間。

不是因為最接近真相;只是因為最方便快捷。
因為是他人之傷、他人之死。

解決之道,在重申理性批判、小心求證之重要性外,還在重新審視舊有的劃圈標準,讓Hannah,以至更多受害者的故事,不再流於他人之傷、他人之死。

真相縱有多面,縱然作者已死,並不代表讀者就能任意解讀。瞎子摸象所得之結論,也不能「離象」。摸到象鼻的,卻說自己摸到馬尾,那必然是錯誤的。為了自身利益「指象為馬」之徒,切勿忘記他朝君體也相同的道理。今日在別人的故事中,把自己或其他加害者塑造成清白之身;他朝亦能成為他人片面解讀之受害者。




認清真相之象,知道真相吃人,受害者該如何自處?半年前#metoo運動鬧得熱烘烘,不少人都認為遇上性侵 (甚或乎推而廣之至任何加害),都應該直斥其非。受害者要直面真相,訴諸法律,利用既有體制尋求公義。背後的思路是,透過中立的第三方,呈現一個公正、客觀的解讀,從而撕去任何加諸受害者身上的不當標籤,讓受害者本身,以至其他受害者,免於進一步的加害。

活在司法制度健全的社會,我們亦深信,縱使法律不能完全導絕罪惡,至少也能透過執法、審判,把加害者繩之於法,監到囚牢裡,伸張公義,阻止進一步的加害。首要的條件,是受害者或知情人仕向執法部門道出真相;彷彿道出真相,就會雨過天晴,一切水落石出,恩仇會泯滅。

劇中一眾受害者則告訴我們,這一切的法律、應對機制,未必能呈現「無心者加害別人」的真相;試圖揭露真相,面對傷害,反而招致更多的解讀、扭曲、標籤。

更多的傷害。

在不完全的資訊下,法庭的解讀不一定等於真相。

Liberty高中本身設有應對校園欺凌和學童自殺危機的機制;社會亦有法律保障市民大眾的人身安全。出身顯赫的Bryce靠著法律團隊,卻幾乎全身而退;無力阻止校園欺凌的校方,最終亦被判無須在Hannah自殺的悲劇中負上法律責任。

Hannah的母親相信司法公義,選擇跟校方對簿公堂,結果陪審團並沒有解讀出「女兒被加害」事實;Hannah反而成為了被社會大眾審視的對象,成為他們新一輪的花生食糧。死者已逝,或者已經離開人世的Hannah不會受片面解讀之害,但被貼上標籤的不止Hannah,還包括所有證人。

法律與制度無法阻止加害,受害者才會懼怕揭露真相。選擇吞聲忍氣保守秘密、選擇可恥的逃避,至少能自保,無須自揭瘡疤。又或者,反揭露真相之道而行,像Tony一樣刻意成為被扭曲的對象,意圖製造不利於加害者/有利於受害者的解讀。

公諸於世也好,守口如瓶也好,身陷漩渦中心的受害者們,仍不得不睜眼看真相。明明已經淌血,卻否認自己被加害,乃可恥又沒有的逃避。





看著孩子們受害、淌血,看著加害被害在體制下發生,旁觀的成人們,卻拒絕承認真相,拒絕承認制度的無力,採取保護主義。

他們也許無份創立體制,卻有份擁護。
他們也許看見加害事件發生,卻以為世界仍然正常、體制與法律能夠阻止、控制加害發生。
加害被害是他人之事,不會發生在自己的狹義世界裡,不會找上自己和子女們。

真相沒有改變他們對世界的解讀。
又或者說,他們不希望自己的世界觀有所改變。
誰不想趨吉避兇?

棒球教練只關心球隊成績和球員表現。對於Hannah所挑起的風波,他不求事實真相,不關心球員脫下球衣後的行徑與面目,只求他們不要把影響帶到賽場上。

校長Bolan只關心學校的營運。常把大局掛在口邊,宣稱這是保護學校、保護學生。因此不惜跟Baker夫婦對簿公堂,以維護Liberty高中的名聲;堅持Hannah的死是意外,是她自招的禍;是個人的問題,不是制度的問題。Bolan仍以為制度可以解決一切學生問題。當Tyler和Cyrus破壞新球場,讓他們停課幾天,參加野外求生計劃,冷靜一下,就不會再次製造麻煩;當運動員跟Justin等人集體打鬥,為了Bryce父母的贊助和學校的體育成績,選擇息事寧人,對加害行為隻眼開、隻眼閉。

他們真正要保護的不是學生。
最重要是自己。
是自己的世界。

成人選擇相信悲劇是個別事件,以為blame the victim,保住制度,保住「世界一切正常」的幻想,不讓孩子接觸一切麻煩,安份守己,孩子就不會被麻煩找上;殊不知自己掩著孩子的耳朵之先,孩子已經聽見悲鳴;不知孩子心裡淌血;不知孩子正是麻煩製造者。

旁觀者與被害者意識到成人的無力與虛偽;
加害者則利用成人的放任,繼續胡作非為。

成人拒絕承認制度失效,是因為害怕改變解讀,自己的信仰、世界,全都會崩潰。
結果孩子成為保護主義的犧牲品。
以為世界一切正常,無視加害被害的家長,則繼續生兒育女,獻上新的犧牲品。

父母常抱怨孩子踏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圈子和秘密,漸漸跟自己疏離;實際上,像Clay那樣不願意對父母坦白Hannah的事情,隱瞞自己所面對的傷害,隱瞞真相,並非只是出於反叛。

也許是孩子們早已深明制度的無力。
深明真相早已擺在眼前,只是成人不願承認。
不想父母的世界觀崩潰。
不想在受害以外,面對崩潰的餘波。




成人拒絕面對真相,加害的傷痕落在年輕人身上。傷痕的痛苦製造悲傷、製造憤怒。內心抵受不住痛苦,心中的善良又不忍把怒氣轉嫁於他人的Hannah,選擇了自殺,希望自己的死亡能帶走一切痛苦、悲傷、憤恨。

身陷漩渦中心的年輕人們,縱使身不由己,縱使過程相當痛苦,亦只能迫著成長、自救;
只能希望與絕望的拉扯當中,搭著身旁早已濕透的肩膀,拼命上游;
又或者如Nina般蓋起傷口,假裝一切正常;
又或者如Tyler般,身上有過多的傷口,企圖以憤慨宣泄痛苦,將更多人拉進漩渦,製造更多的傷口、痛苦、悲傷、憤怒。
"We can get better.
We can do better.
But we still live in the world that is out to break us anyway it can.
So how do we survive?
How do we bring light to the world that seems only dark?
How can we find joy in our lives in this world after Hannah?
How do we take what hurts most, take the darkness, and turn it into light?
I think the answer is we love each other.
Easy to say. But what do we do if it is hard to love?
The next time someone is in desperate need, and they a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what do we do?
Do we look the other way? Do we just protect ourselves, or do we help them?
I think I know what Hannah want us to do. " Clay Jensen
Hannah Baker並不存在,但即使現實世界沒有Hannah Baker的悲劇,筆者仍無法找到真正的快樂。因為世上有千千萬萬個受害者,包括筆者,跟Hannah一樣,泥足深陷,受過傷,掙扎、死去。

我們都知道不能裝作視而不見。
然而面對孤獨之無解、加害之無盡、改變之難,世界一片漆黑,幸福的希望宛如飄渺的星光。

筆者的Reason why not,就只餘這一點星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