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天離地有多高,信仰的真象與我就有多遠?



素來在日常生活,以至網絡世界裡瀏覽文章、新聞報導、以及其下的回應,都會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這半年來開始了把這些想法、感受記下和整理的習慣,希望能逐步理清自己的思緒。

寫下《自殺志願者的告白》後,有友人覺得筆者所寫的只是一些未經實證的想法,筆者也深表認同。雖然如此,筆者目前為止還未想到一個完整又可行,把想法付諸實行的方法;可以做的也就只有把想法記下、整理、完善,然後透過這個平台分享,嘗試拋磚引玉而已。

本來打算把所思所想用不定期週記的方式記下,但下起筆來又發現,所記之事又不是那麼零碎,決定還是分開來寫 (笑)

上星期一晚出席了Umbrella City Cyberchurch舉辦的三一論壇「天離地有多高,培靈與公義就有多遠?」。借這個機會分享一下自己的信仰狀況。若有仔細留意這裡文字的,大概會知道筆者有返教會的習慣,屈指一數日子也五年有多了;家人友人都順理成章以為筆者成了信徒。當然會有這個推斷不無道理,但返教會跟基督徒,其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

說回論壇的本身,會有興趣出席主要是因為筆者一直有追看其中一個講者howtindog的影片,亦有留意另一名講者陳韋安的文章。素來聽過不少非信徒對基督教、基督徒有一定的stereotype,然而羅馬非一日建成,林鄭說天堂已經預留了位置給自己的嘴臉、今次立法會新東補選候選人趙佩玉偏執的世界觀、聖公會主教管浩鳴為港共、中共政權的說項、主流教會、基督教團體對政治的不聞不問,卻站出來堅決反對同志平權的行事標準,通通都有份建構了今日香港基督教、基督徒於非信徒心目中的形象。

正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出於同一個信仰,亦有各式各樣的信徒,不能一概而論。聽三位講者之言,你會發現不是每一個信徒都是如此盲目、偏執、或虛偽。基督教信仰也造就了一批願意批判自己、批判別人、批判信仰的信徒。這份批判與反思,筆者相信非信徒也能受用。筆者想說的是,不要立場先行,由標籤去斷定一個人的內在;而昰要仔細檢視在別人身上所貼的,是甚麼標籤,又貼得正不正確;放諸信仰亦然。


論壇的內容方面,有興趣可以點上面的連結看看總結的文章,有多點時間的不妨聽聽UCC page上的live archive重溫。簡而言之,就是解釋了為何當今華人教會重靈命而輕公義,靈命與公義又有甚麼關係。其中一樣觸動筆者的是howtin言及「勇氣」一段。追求公義需要勇氣,勇氣卻不是單靠想像、不斷內求就能鍛煉出來的。回應文首提及關於「想法」的想法 (笑),筆者很明白寫作只是第一步,單靠告白,還是無法讓某些人理解,希望不是如此輕易就能尋見;亦正在深思,在寫好告白以後,能夠如何實行,一步步培養出前行的勇氣。

論壇的內容有不少反思的空間,亦有相當的留白,比方說甚麼是公義,又該如何去追求。甚麼是公義?」,這條問題放在基督教的context裡,就成了「甚麼是上帝的公義」,甚至引伸下去,就是問「上帝(的本質)是甚麼」。
這也是筆者一直面對的信仰瓶頸。

早陣子友人曾經分享過一個關於信仰的疑問:究竟你所相信的是甚麼?若你相信上帝,又認同十誡說要孝順父母,到底你是因為先相信前者,再認同後者,還是剛剛相反呢?前者來說,引伸的問題似乎就是迷信。因為你相信上帝,所以你相信孝順父母是對的。假若上帝的誡命是叫你不要孝順父母,你還會繼續相信他嗎?反之,假若你是因為認同孝順父母這條誡命,才選擇相信上帝,你所相信的是自己所認同的價值,還是上帝呢?

迷信固然不好,但偏執於個人對信仰的解讀,則人人皆是自己的神。(想深一層,只要解讀經得起批判,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妥。然而筆者比較貼近不可知論者的觀念,還是無法完全擺脫主流對信仰的解讀。就算個人的解讀經得起批判,神亦有可能存在,亦可能跟其公義有所出入。)

兩個極端的中庸,似乎就是找出基督信仰究竟是甚麼,我們所相信的究竟是甚麼。古語有云:學海無涯,大概以人的有限性,是無法完全理解比我們更高的存在之全部。基督教尊聖經為唯一的聖典,但一書亦能有無限的解讀。直接以字面意思理解聖經,接單全收,忽略作者的原意、當時的語境和寓意,是原教旨主義,固然不可取;保持批判思考亦相當重要;但對信仰批判到甚麼程度才是恰當,怎樣才是過份批判,過份高舉自己的心意,卻沒有劃一的標準。

信仰是甚麼,大概筆者會存疑一輩子。
畢竟人生沒有絕對的答案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