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無心之失(3) --- 佔中教壞細路



看見文題,大概第一個想起的會是屈穎妍。有時也佩服屈氏的想像力,能夠無中生有,寫出一番歪理,把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佔中」跟完全沒有邏輯關係的悲劇、意外連起。屈氏之偏頗乃街知巷聞,但筆者覺得未必是出於本人真心的信念,或是混亂的邏輯;更可能出於利益,出於投共。

偏見不是出於無腦,乃出於無心。

不知是次無心之失的主角,平常有沒有看屈氏的文章,價值觀有否受到荼毒,但帖文中「佔中三子教壞細路」之言,跟屈氏「佔中引致大埔車禍」之見,可謂同出一轍。


在Facebook看到有人分享前,筆者也不知道有華記茶餐廳的名號。事源茶餐廳在自己的Facebook分享傳媒的報導,帖文卻用上簡體字,因而引來一番抨擊的留言。專頁編輯 (可能是餐廳老闆本人)或想平息民憤而留言道歉,祭出一句「大家都是中國人」倒是火上加油;最後引來餐廳老闆在文首擷圖的分享。

近年中港矛盾日益嚴重,一切有關身份認同的言論,似乎都會激起對立的聲音。事實上,任何人皆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身分認同,立場可以和而不同,畢竟不應有絕對答案、不應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身份認同。大中華主義者有自由繼續去擁抱中國;獨派亦有自由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同時間,不是說你我皆有自由選擇自己的身份認同,立場不同者就無權挑戰、批判別人的立場。

問題是這份解讀的空間和自由,往往會被無心者加以利用,成為維護自己偏見的盾牌。明明視自己的立場為你我都必須要認同的絕對答案,當答案受挑戰時,卻擺出一副被迫害的姿態,拒絕對話;甚至搬弄是非,把一切對話、批判當成對自身自由與權利的無理攻擊。

把事情簡化至二元對立、黑白分明,是無心者的一大特徵。
無心在於,聽不見別人的心跳,抹殺人心的多元性,把異見者物化、矮化。

「佔中三子教壞細路」等「一切都是佔中的錯」之流的偏見,正是一例。
把拒絕承認中國人身份的異見者,都視為入世未深,沒有獨立思維,會被政治人物迷惑、利用的細路。
拒絕擁抱大中華主義的人,都是受「載耀庭」等佔中三子影響。

筆者覺得,支持建制的人士老是把政治人物的名字打錯、叫錯,把戴耀庭寫成載耀庭,把陳家珮喚作鄧家珮、鄭家珮,可不是純粹的口誤或手民之誤,反而正正反映了心底裡其實對政事毫不重視,才會連名字也記錯吧。

連名字也可以記錯,更難想像此等人會對客觀的政治現實,有甚麼深入的認知。可想而知,其偏見也不過生於主觀和片面的印象。

抱有這種偏見的人,亦喜歡論資排輩,談資格論。事主假設了批評者1989未出生,沒有親身經歷當年的大事,不如自己見盡世面。事實上,正如系列首篇引用《寬鬆世代又怎樣》的對白所言,心理的青春期是無止境的。也就是說,不管你活了多少年,心裡不過是思春期的屁孩;單單是早出生,並沒有賦予你瞧不起別人的資格。

有心無心,跟年齡無關。

本文旨不在討論身份認同與民族主義等議題,然而在此等議題之上,卻能瞥見無心者如何拒絕用心聆聽,如何拒絕理解和同理。


會判斷事主為無心者,也不是單單基於一則Facebook帖文。事後事主的回應,繼續擺出受迫害的姿態,拒絕對話,以長輩的口吻勸勉異見者,顧左右而言他;個人簡介中提到曾出書教授港人如何在日本置業投資,成為推高當地樓市,增加當地人置業難度的幫兇;網民揭發茶餐廳為招攬生意,把貓隻綁在門口作招徠;出席慶回歸晚會,跟689之流合照;聲言人有底線,數日後卻拍片致歉

不消數分鐘的觀測,大概已證明一切。

也許上述的討論,對屈氏、事主等為利而投共之徒,也不過是廢話。一切的道德感召、說之以理、動之以情,也只是對牛彈琴。因為所謂原則,也不過是賺錢的工具。當有利可圖之時,自然會見風使舵,毫不猶豫把過往緊抱的原則丟在地上。

唯利是圖的無心者,無原則可言。
無心者的真正底線,只有利益、只有搵食。

或者有人會覺得,不管無心者有多無心,因不應流於純粹的謾罵與人生攻擊,粗言相向。筆者也認同這些負面的感情宣泄,除了略為舒緩留言者的不滿情緒以外,對增進互相理解可謂毫無幫助。不過筆者也理解留言者的憤怒。一切反理性的偏見、無心之言,某程度上也是值得被如此謾罵。

有理有節的反對聲音不是歧視,而是希望陳明己見,尋求對話,尋求心與心之間的理解;
謾罵可能出於無心,也可能出於心傷;
純粹為利而裝出的偽善姿態,則只有出於無心。

這情況下,還是無心的偽善比較惡毒和討厭,傷人,亦傷價值。

屈氏等文妓為利而出賣人性(如有),淪為極權之喉舌,固然為人所不齒;
但不為投共,純粹出於無心而誠心認同屈氏之見的市井之徒,則更令人心寒。

更加令人心寒的是,這些無心之徒,就跟你我雜居於同一個城市,同一個社會。

無心之徒,也許已經無心可喚,上述的一切也不過是對牛彈琴;因此上述的文字,乃是寫給有心人看的。希望有心的,不會被偏見蠶食。

希望尋見有心人,建立一個不受無心之失的歸屬。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