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燭光背後的絕望

關於六四,6年前寫過這篇《六四的真正意義》。六年後的今天時移世易,本土思潮抬頭,開始質疑六四的所謂主流共識:平反、悼念、建設民主中國,以至背後的價值取態。(本來想在back up回帶時鞭自己屍,不過發現手動back up太費時失事所以作罷…)

當年寫下那篇文章時,本土思潮尚未興起,筆者還是半個政治冷感的預科生,對於六四理解相當粗淺 。因此文章裡才會寫出甚麼「愛與夢想」,「心中懷念便可」的膠東西。事實上,當日的抗爭就帶有明確政治訴求,空喊大愛,只是懷念而甚麼也不做,反而是跟犧牲者的願景背道而馳。

不過當時令筆者下筆的反感、反思,也是近年來開始流行的一些論述。



每年六四燭光晚會尤如拜山祭祖,唱K喊口號聽演說,行禮如儀。
六四成為泛民的政治工具,籌募捐款,宣傳政治理念,消費逝者。
支聯會和泛民表裡不一,口喊平反六四,集氣過後,每年其餘364天卻不時跟極權妥協。
乞求平反,事實上等於承認中共極權,也是對牛彈琴。
形式化、只重口號、名義。

筆者覺得,有些反對悼念六四的言論是走得過於激進、過於極端。今年激起千重浪的有中大學生會的聲明

主張不應繼續悼念的說,應該捨棄香港跟中國是命運共同體的觀念,因此對香港人來說,六四是鄰國的事情,再沒有悼念的必要。背後的立場是,要透過塑造中國這個敵人,去建構香港本土意識,揭示、甚至深化彼此的矛盾,來團結爭取獨立的香港人。

他們說參與支聯會燭光晚會的參與者是大中華膠,只為自我感覺良好。

主張繼續悼念重申,六四對於港人對中共的認知,民主意識以至民主運動有重大意義,是那一代港人的政治啟蒙,無可切割。

他們說反對悼念的是冷血、無知、懶惰;自己是為了守住人性底線。

雙方漸行漸遠,皆看不到本身的盲點。

本土派看不見(或是礙於立場、政治目的而不願承認),不是所有「中國的」,都是敵人。建設民主中國跟港獨,不一定非此即彼。
支聯會的支持者看不見,28年來的燭光晚會,並沒有為建設民主中國帶來甚麼進展,並沒有甚麼行動,去賦予悼念行為一些實際的意義。

說到底,大部份港人還是脫離不了「立場行先」、「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
把意見跟自己相異的一方打成絕對的惡,自己得以繼續站在道德高地之上。
不能給對方留有餘地,進佔高地。
這樣就不用費神去思考,對方的主張有甚麼可取之處,自己有甚麼不足之處,繼續停留在路線之爭之流。

事實是可以和而不同,每個人對於六四,基於歷史事實,都可以有自己的真相。

也許筆者從網絡上看到的片面只是片面,二元對立只是個錯覺。

也許這是冰山一角。
絕望的冰山一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