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


筆者一向沒有看美劇的習慣,但因為補習的關係有看Netflix的《波特萊爾大遇險》(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期間已經被《漢娜的遺言》的劇名所吸引;之後經豬大爺高度推介下就花了兩天一口氣看完XD

跟筆者最愛的日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相似的地方是,此劇同樣透過一宗悲劇切入,探討「受害」與「加害」千絲萬縷的關係。

高中生Hannah Baker割脈自盡,死前錄製了13段錄音,講述了自殺的原因,然後交待友人Tony把錄音帶交給錄音裡提及的主角們傳下去。在Hannah的眼中,這些主角們都是有份向自己抽刀的加害者 (除了Clay)。

1. 劇中從主角Clay Jensen等人口中,重覆提及一種對於高中時期的經歷抱持輕視的態度。誠然踏入高中以後的階段,經歷更多不同的事情,你會發現,曾經在高中生涯珍而重之的事情,大概不值一哂;在有所比較之下,固然能夠把高中階段發生的點滴以世故的態度看待。故事中Hannah的同學們,縱然有做出傷害她的事情,但所犯的過錯不應讓他們就此背負起害死Hannah的責任、加害者這個沉重的十字架。比方說跟朋友交惡,一些小惡作劇,傳播謠言之類,在高中不過是家常便飯。

然而所謂世故、成熟的態度,只不過是旁觀者的主觀而已。Hannah的人生歷練不如旁觀者多,目光停留在高中生的階段,重視同學對自己的眼光,介懷校內的流言蜚語,對朋友關係的變化敏感,正常不過。對一個高中生來說,校園生活不就是最重要的嗎?回到大家都是高中生的年代,相信亦如此。旁觀者眼中的家常便飯,可是Hannah珍而重之的東西。



故事中的加害者都是抱有那種旁觀者的主觀,縱然他們參與其中,在傷害Hannah的過程中卻沒有同理到加諸在她身上的痛苦。加害者的加害行為,未必出於同樣的原因。

可能已視傷害和被傷害為家常便飯,早已習慣了如此跟別人相處。
可能因為自己也能承受這種程度的傷害,所以覺得對別人做出同樣的事情也沒甚麼大不了。
可能覺得對方感到痛苦,不是自己抽刀太狠,而是對方玻璃心,太過軟弱。
可能只是對於加害行為和對方的痛苦沒有自覺。
可能是出於自我保護,覺得自己出師有名。

這些背叛、恥笑、中傷,是Hannah付出真感情所換來的東西。
一次的傷害也許並不致命,但面對日復日的抽刀,卻遲早有受不住的一天。

Hannah的故事告訴我們,自以為微不足道的傷痕,也可以搞出人命。在Jessica的派對後,Sheri不過是不小心撞倒一個路牌而已,最終卻會害死一條人命。我們常以為自己的過犯/加害行為沒有甚麼大不了,特別是高中年代,心理上剛進入青春期,卻抱有已經成長為大人的錯覺,不知天高地厚。

少年人輕看加害行為,繼續傷害。
成年人輕看加害行為,袖手旁觀。

如此習以為常,以為無需改變。
結果透過死亡,才聽得到警號。

筆者萬分認同結局中,Clay說道:我們要改變跟別人相處、關心別人的方式。問題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沒有注視。



2. 或者有觀眾不認同Hannah的作法,用這種方式將加害者的標籤貼在身邊人之上,是過份的懲罰;如此一來Hannah反倒成為這些高中生的加害者。

筆者則覺得,從來沒有完全邪惡的加害者,也沒有完全無辜的受害者。
人生在世,幾乎必然兼具這兩個身份。

作為故事中最顯眼的受害者,Hannah也並非完全無辜。比方說親眼目擊Jessica被強姦,她沒有挺身而出,事後亦沒有替她伸張正義,只在死後留下事件的真相,將責任交給錄音帶的聽者們身上。她也因著自卑,拒絕了Clay所付出的真感情。

錄音帶的第一個主角Justin,放任Bruce將Hannah的照片傳開,放任流言對她的傷害,在Jessica的事件中也跟Hannah一樣袖手旁觀。事實上在Justin的家庭中,他是完全的受害者:受到母親男友的家暴,而親生母親卻抱著愛理不理的態度;兩人又同時沉淪毒海。

然而受害者本身有罪、無罪,加害者本身受過怎樣的傷害,都不能給予加害者任何權利去傷害對方。執著於「誰是真正的受害者、誰是真正的加害者」的對錯判斷,將不同的事件放在一起,比較兩者的痛苦程度,只是捉錯用神;更不應因此去模糊加害者傷害別人的事實。

那麼Hannah的行為又算得上是一種加害嗎?不。若然她痛恨這些向她抽刀的同學,在社會間為他們貼上加害者的標籤,她一開始就可以把錄音帶交給自己的父母,甚至寄給傳媒,公諸於世吧。如此一來,這些高中生的前途就會盡毀。

然而她選擇了訂下規矩,將錄音帶傳給裡頭的主角們,目的只是為了解釋自己的死亡,展現自己所看到的真相,希望消除當中的誤會而已。



3. 故事中跟Hannah待在同一間學校的人,對事件有不同的反應。單單看錄音帶中的主角們,已見端倪。當中最觸動到筆者神經的,是Pratters那種希望「move on」的態度,也是一種最主流的看法:人死不能復生,傷心過、哀悼過,就好應該回到正常生活。

現在可是有一個妙齡女子選擇死亡。
一個活生生的人命逝去。
一宗悲劇發生在你的身邊。

常言道:生命無價。可是如果一個無價的生命在你的生命當中消失,你卻能夠很快回到正常生活,那麼這個所謂無價的生命,大概在你的心目中沒有甚麼價值可言。

跟Hannah沒有甚麼交集的同校同學,對Hannah的死沒有甚麼大的感觸,也是正常的。可是造成Hannah之死的種種因素依然存在,依然影響著這所高中的學生;甚至Hannah的死本身也造成一種影響。它們也許沒有影響到你,卻會影響到身邊的人。要求大家回到正常生活,不但自私、冷血,更是掩耳盜鈴,因為早已錯過了回到正常的時機了。

然而比起Pratters那種直白的無知、自私更差勁的是,那些在Hannah儲物櫃前面,擺出笑容自拍,放上社交網站呃like的女生。這份虛偽堆砌出來的同情、惋惜,更顯冷血。



4. 有人覺得此劇也許會過份美化自殺行為,能夠從現實的痛苦當中解脫之餘 (當然解脫的過程亦充滿痛苦),也能夠向身邊的人控訴,使其改變,甚至向其報復。筆者覺得不然。故事從Clay的視點出發,觀眾會較受Clay的看法所影響,可以看到自殺會為身邊對你珍而重之的人帶來何等大的後悔。假若Hannah沒有選擇死亡,而是跟父母或者Clay坦誠相對,也許她還會嚐到愛情和親情的甘甜。

又或許如Tony所說,就算悔不當初,時光倒流,改變也未必足以挽救Hannah的性命。

無論如何,經過深思熟慮,最後選擇死亡,總比一時衝動,死前依然留有後悔,留有遺憾好。
自行解讀自己的死亡,總比由他人捕風捉影,隨意解讀好。



5. 劇中的Hannah是個善良的少女。縱然其人生之所以會遇上這一連串厄運,自己也要負上責任,但總括而言是個可愛的女生,是一個死去之後,別人會感到惋惜的存在。

然而現實中的受害者未必如Hannah般善良可愛。他們也許是某人的加害者,對其他人、甚至是想去提供幫助的人們充滿自我保護和惡意。這樣的人,你還會感到惋惜嗎?還願意去了解、撫平他的痛苦嗎?



6. 在日劇《馬賽克日本》中,坂元裕二老師透過九井社長說過:「自殺是隱藏在馬賽克背後的殺人行為。」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自殺者身上的刀傷,都是他人所造成的。
可是最致命的一刀,還是自殺者所下的。下刀最主要是為了自己,為了從痛苦中解脫。

可幸的是,我們能夠從一個虛構的故事裡,汲取教訓,帶出反思。
不幸的是,我們生活的這個都市裡,每天都有人自殺。

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了結自己生命的權利,或許不能改變已經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傷痕。
但我們能夠改變的是,不再在別人身上製造新的傷痕,甚至開始為他們療傷。

不要像過去的Clay一樣,流於當一個令人失望,令自己後悔的好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