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在受害與被害以外---《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2)



這篇會多談一些technical的東西。
上回提要:受害者?加害者?自殺?被殺?---《漢娜的遺言》(13 Reasons Why) (1)

7. 此劇值得欣賞的地方還有很多,當中最為突出的是主、副線的平衡。除了主角Clay以外,每段錄音的主角都能夠均分到足夠的Screen time,描寫他們過去跟Hannah之間的點滴,現實中每段副線又同步推進,使角色充滿立體感。更值得一讚的是出場時間不多的配角也相當突出,例如配角們的父母中,Alex和Jessica兩個在紀律部隊裡工作的嚴父,Courtney的同性戀爸爸等等。


此劇透過一眾配角,在主線自殺與被害的主題之上,也觸及了很多議題。從劇集我們可見現今美國的社會面貌和家庭問題:

有忙於工作,跟孩子溝通不足的事業型父母 (Hannah、Clay);
有沉淪毒海、對孩子施暴的「父母」(Justin);
有管教嚴謹,讓孩子事事都收在心底的嚴父 (Alex);
有同性戀家庭下的同性戀孩子 (Courtney);
有溺愛孩子的亞裔家長 (Zac);
有單親家庭 (Sheri);
還有不可一世的富二代 (Bryce)。



在學生的家庭背景之上,劇集亦反映了當今教育制度以至校園文化的問題。故事中的校長Bolan或者不是一個只在乎學校財政和名聲的冷血管理者,但身為一校之長,不免要先以「大局為重」,結果並沒有為學校真正帶來轉變,走出令Hannah自殺的種種因素。學校設有輔導員,旨在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防止Hannah這一類悲劇發生,但現實所見,Porter並不是個失格的輔導員,但要一個人照顧全校學生的輔導需要,還要兼顧父親的責任,始終力有不逮。雖然Porter的關心未必單純出於職責,但始終輔導只是他的工作,對於學生的關心還是有著距離感,也因此沒有足夠的防範意識,阻止悲劇發生。透過制度從上而下對學生的關心,有著很多觸不及的距離。

校園文化方面,此劇也揭示美國高中裡的精英主義。Bryce、Justin和Zac等運動明星在校園裡呼風喚雨,受盡愛戴,乃社會的一個縮影。

其實每個角色的故事都可以另開一篇文章再寫,這裡就不深入探討。


8. Hannah錄製了13片錄音帶,但她的死因絕對不止13個。錄音帶裡只提及她的同學們,但在離開校門,回到家中,Hannah的父母同樣令Hannah失望了。他們不是失職的父母,疼愛Hannah,可是在她最需要一個樹洞,最需要關心接納的時候,他們卻煩於藥房的生意,未有留意到女兒的變化,伸出援手。

然而Hannah卻沒有在錄音帶中指責過自己的父母。一方面是因為劇情需要而集中在學生身上,另一方面是縱然父母令自己失望,自己選擇死亡的決定也令父母失望了。對於錄音帶的主角們,Hannah跟他們無仇無怨,拿出真心去交往,卻一次又一次被辜負;相反對著父母所負出的真心,還是不忍指責。


9. 劇情圍繞著高中生活,有著濃濃的青春氣息。主線Clay跟Hannah的愛情線,有著無數的曖昧互動;第11集裡Clay對著逝者愛得太遲的後悔,把戀愛的最甜蜜和最苦澀之處都拍出來了。

此外相較於東方人,西方人在感情方面可謂快來快去,又或者說他們比較忠於自己的感覺,重視短暫的外在刺激。因此美國的年輕人較鍾情派對;在愛情上,以基於外在因素的好感行先,好感來時主動出擊,彼此調情,愛得死去活來,一但好感逝去,又好像甚麼也不剩。


10. 劇集名字叫作13 Reasons Why,又剛好有13集,有13片錄音帶,可想而知劇情發展會是「一集一帶」的公式套路。縱然沿用這套公式依然能拍出好作品,但缺點在於每集主線發展的速度差別不大,不會有甚麼突破性的進展,甚至會有進展緩慢之感。這也是懸疑劇的一大限制,為了保持劇集的懸念,吸引觀眾繼續追看,不能一下子透露所有線索,只能「擠牙膏式」地每集透露一點,每一集都令觀眾意猶未盡,總覺得欠些甚麼。

也許觀眾會覺得Clay每集只能夠聽到一片錄音帶節奏很慢,性格很「臆病」,還要在沒有知道故事的全部之下,就衝動行事;正常人不是會更想快點知道所有真相嗎?但看到故事後期強姦和自殺場面之寫實,甚具衝擊性的時候,可以想像現實中當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時,相信也會有聽不下去的感覺。

故事中Hannah把自己走向自殺的經歷整齊地分成13份,但在現實裡卻難以如此細分,往往同一時間裡的人和事環環相扣,難以找出當中一個明顯的主角。每一環之於Hannah的死似乎「不可或缺」,也許如Alex所說,任何一人抽走其中一環,就能救回一條生命;但也許又如Tony所說,主角們後悔,以為自己回到過去,就定能改變現在,是自視過高,是徒勞無功。

但當中的無限可能性,還是值得一試。
所以千萬不要看輕自己的一言、一行。

傷害或是拯救,可能就只有一線之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