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自殺志願者的幸福生活提案(0) --- 序



歡迎來到新系列。

早前在圖書館瞥見劉進圖的《書海迎風——22本顛覆思考的書》,想著趁機豐富一下自己的書單而借閱,結果給筆者遇上了《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任誰都想自己的人生能過得快樂一點。
不少人都想過該如何讓自己快樂一點。

想過甚麼呢?

若要用上粗疏的一般論去總結,筆者認為是「快樂很簡單」。想要快樂一點,就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跟喜歡的人見面;多想那些令自己快樂的東西,少想那些讓你不快的事情,保持正向思維。向外可以吃些好西,唱K睇戲行街食飯,有多點 (時間和金錢上的)餘裕甚至可以出走一下;向內可以煲劇上網睇片打機。以上,大概就是都市人的「快樂寫照」。

似乎只有不快樂的人,才會為思索如何讓自己變得快樂而輾轉反側,因而作繭自縛。

作者Gretchen Robin很快樂。作家事業有成,四口家庭美滿;居於紐約這世界大都會,擁有健康的身體。生活中的「不快樂因子」,都是些瑣事:因為家中雜務跟丈夫爭吵、容易發脾氣、突然感到鬱悶、無精打采、跟昔日的好友漸漸失聯之類。

可是幾乎一無所缺,只是略帶瑕疵的生活,卻沒有讓她感到夠快樂
在某一年愚人節,作者在巴士上靈機一觸,意識到自己從沒想過甚麼事情會讓自己快樂;怎樣做才能得到快樂。

她的出路,是不停的反思、閱讀與反思。
然後生出了為期一年的快樂生活提案。


單看書名,本書跟一般坊間那一味灌輸正能量的正向思維書籍似乎分別不大,讀者乍看或會以為筆者一反常態,投向正能量的懷抱(笑)。事實上,書中也不乏「你要變得快樂,首先要覺得自己快樂」那樣的正向思維,亦有不少生活小貼士類的提案,卻沒有正能量的離地。作者反思生活上大大小小讓自己不快樂的根源,分成十二項重點,對症下藥,每月針對一個重點來改善,逐月疊加上去,月底再自我評估。那一年實踐快樂生活提案的點滴,便聚成了此書。

會看此書,不是因為筆者想令自己快樂一點(誰不想呢?);而是因為希望自己能幸福一點。本書雖以「快樂」為名,但Happiness一字本身也可以譯作幸福。雖然苦樂跟幸福未必能直接掛得上鈎,但從Happiness一字,可以瞥見兩者確實關係匪淺。

捉摸不定與渴求不已 ---《幸福的歷史:人類最捉摸不定卻又渴求不已的目標》一文所言,筆者一直有感自己所言的幸福對他者來說太空泛、太抽象,難以感召別人。用上之前在其中一篇《自殺志願者的告白》中提及的「地圖論」,就是光有目的地的模糊願景,未有實際的圖畫,甚至不知道目的地是否存在;於是不知道該向何處走,才能向目的地步近。於是筆者想,或許參考一下作者訂定目標的方法、經驗,對於自己步近幸福會有所得著。

至於作者那一年做了甚麼,歡迎大家自己找書來看,或者拜讀她的blog。往後的文章會滲入一些作者的觀點,但主要是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提案;也就是筆者的廢青生活 (笑)。



或許你會嘀咕:一個自殺志願者能寫出甚麼幸福生活提案?幸福的人應該不會想死,想死的人大概不會覺得自己幸福 (雖然亦有《四重奏》中真紀那種「很喜歡現時的幸福,喜歡到想死就趁現在」的說法,但恐怕那只是個出於戲言的誇張比喻)。不快樂的人談快樂,又有甚麼說服力?(自認為)不幸的人談幸福,又有甚麼說服力?透過實踐提案而變得更快樂的作者,才有談快樂的資格。

或許你會嘀咕:筆者的幸福生活提案,只是「廢青限定」:唯有撇掉工作的責任、壓力,才有時間上的餘裕付諸實行;亦唯有物質上的本錢,才能灑脫裸辭。時間上、金錢上皆無餘裕的我,可沒辦法成為廢青;更遑論參考筆者往後的任何提案。誰不知有空閒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可以睡到自然醒,也不用面對工作及養家壓力的廢青生活快樂啊?一個來自廢青的幸福生活提案,談何實在?

或許你會嘀咕:若然這生活提案能讓人變幸福,那筆者早已身在福中,又或者幸福雖未到手,亦已在望;總而言之,就是跟死念和自殺志願者這名字有所矛盾。連本人也不知道有沒有用的提案,有何參考價值可言?

沒資格。
脫離現實。
沒參考價值。
覺得不幸的筆者沒說服力。
甚或乎根本不覺得筆者不幸,反而把死念掛在口邊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或許都說得對。

但筆者不是想勸說大家做廢青,亦非意在提供一條人人適用的快樂方程式 。
畢竟方程式般的絕對答案,根本不存在。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快樂與幸福。閱讀他者的幸福生活提案,核心價值不在於倒模,走上相同的路,前往相同的目地;而是透過參考他者的尋路經驗,尋索出屬於自己的路徑。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提案,只是筆者尋索過程的一個小小回顧。

一切分享,只要真誠、貼地、經過審視,皆有其價值。
不論那人本身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廢青不廢青。

分享自己的幸福生活提案,只願提案能為你增添一點快樂;
但願分享提案也能讓自己向幸福步近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