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我們都是獨善其身的赫特 ---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搬到這裡的第一篇文章,寫了兒時追看的一套小說《波特萊爾大遇險》,當時Netflix製作的電視劇還只是剛剛推出,今年則已經來到第二季。初初並沒有特別大意欲要追看,但看補習學生對英文興趣缺缺,便透過此劇用軟性的方法講解。

劇集版有不少改動,最主要是把遲至第五集才出場的VFD主線以及一切有關的線索提前披露;此外加入了暗中協助三位波特萊爾的VFD義工,亦提前安排Jacques Snicket和Olivia出場。

會再次下筆寫波特萊爾,一方面是有感上一篇對故事喻意的著墨過份蜻蜓點水,另一方面是源於跟補習學生討論引起的一些發想。筆者覺得,《波特萊爾大遇險》想說的,跟大部份冒險故事一樣,在於正邪。





上次的文章停在關於正邪的反思,這次就深入一點說說筆者在故事裡頭看見甚麼。傳統的童話故事裡,正邪往往分明:主角在明,歹徒在暗。至於背後的原因,當然也不只是作者作為虛構世界的那個上帝說了算。很多時候,是壞蛋先行惡,然後主角,旁觀也好身受其害也好,挺身而出阻止壞蛋作惡。

《波特萊爾大遇險》的故事開首,跟一般童話故事亦無異。相信沒有人會不同意,歐拉夫伯爵與其手下是不折不扣的壞蛋。歐拉夫的邪惡在於覬覦波特萊爾家的豐厚遺產,意圖染指不義之財;與之對抗的波特萊爾則成了正義之師。在一般童話的結局中,邪不能勝正,惡者要不是作繭自縛,遭受自身惡行的反噬、報應,就是敵不過主角們的善良特質和聰明頭腦。

然而童話就只存在於字裡行間,波特萊爾三名孩子不缺聰明才智、勇氣、誠實、友善等良好特質,卻一直未能脫離歐拉夫伯爵的魔爪。其中一個原因,是法治的失效。每集波特萊爾身邊的成年人、執法單位皆看不出歐拉夫伯爵拙劣的偽裝和謊言,及至偽裝被拆穿,又因著各種令人白眼的原因而讓罪犯逃之夭夭;來到故事後段,甚至根據欠公信力的報導和道聽途說,記錯壞人的名字和他們所犯的罪行;甚至以為波特萊爾孩子是惡名昭彰的罪犯。

讀者對於故事裡這些旁觀者漫畫化的形象塑造,或有感現實中的成年人,豈會如此荒謬、愚蠢和迷信?筆者卻認為事實剛好相反。現實中的歹徒,不需要廉價的戲服,欠缺創意的假名;平凡的長相和身軀,便是最佳的偽裝;謊言中七分真帶三分假,絕不會像歐拉夫那樣低手,露出馬腳。

我們卻如故事中的平民們一樣單純。


正所謂「Perception is reality」,不論故事內外,皆有海量的人民,相信掌權者、傳媒所塑造的敍事世界,就是真相。

包起頭巾,便是虔誠的信徒,哪管他說不出自己所信的是甚麼;
語帶外國口音,便是外國人,哪管他說不出自己來自哪個國家;
穿起醫生袍就是醫生,即使他沒有執照;
犯法就是不對;
掟磚的便是反中亂港的暴徒;
民主派就是支持民主的;
權威所說的便是可信的;
媒體所說的便是真相。

別人所說的正義就是正義;
別人所說的邪惡就是邪惡。

在fake news、alternative truth和內容農場當道的後真相年代,迷信依然存在,甚至比古早民智未開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歐拉夫伯爵之流,就在迷信的馬賽克底下肆無忌憚,顛倒黑白。

邪不能勝正,倒成童話。

你我自詡理性,卻誤將馬賽克當成真相,原因何在?筆者覺得,歸根究底還是回到劃圈的問題。因為是他人之死,他人之傷,所以對無心者的加害不上心。

所以捉拿歐拉夫伯爵的工作,就交給警方吧。即使疑犯近在眼前。
所以管他是歐拉夫還是歐馬。
所以兩歲的桑妮也能成為殺人犯。


身旁的成年人幫不了自己,法律又未能帶來公義,如何是好?波特萊爾只能自救。最初他們循規蹈矩,直斥其非,卻得不到大人的信任;拆穿歹徒的偽裝,卻看著大人眼睜睜讓歹徒逃去。後來在歐拉夫的詭計下,淪為階下囚,不得不違返VFD村的規定逃獄及使用機械裝置。這次違法達義,倘且可以村子的規定不合理、破壞規定並沒有真正傷害任何人為由說得過去,但在海姆里希醫院裡欺騙海爾對他們的信任,以查看關乎父母死亡真相的檔案;為了自保而放火製造混亂,怎看也是惡行。在不少香港市民眼中,孤兒們大概跟掟磚暴徒無異,很邪惡很暴力。

現實卻是,循規蹈矩、安份守己、相信司法公義,並沒有為波特萊爾家帶來美好的結局。
壞蛋繼續逍遙法外。
甚至在壞蛋的算計下,善良的孩子成了法規要懲罰的對象。

若波特萊爾繼續墨守成規,他們就已經步賈克斯‧斯尼奇的後塵,死在VFD村的火柱堆上。所以《波特萊爾大遇險》這個童話故事,似乎告訴了我們公民抗命、違法達義的正當性 (苦笑)。 (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答案,不管動機如何正當,也不代表行為就是正確。時刻反思正當與否,聆聽良心的責備,才是心中善良的一個實據。)

兒時看此書,總是代入主角們的處境,想像自己身陷他們的險境中,該如何脫險;長大後發現自己的平凡,平凡人的故事不如波特萊爾般曲折離奇,會被壞蛋盯上,成為孤兒、流離失所、受盡加害。但波特萊爾的不幸事件,也並非完全是天馬行空、他人之夢。

加害被害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
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

身為旁觀者的你我,會選擇挺身而出,拯救波特萊爾嗎?
故事裡眾多旁觀者,你是誰呢?


要真正拯救孤兒,標準答案似乎是成為VFD的義工。具備高尚品德,飽讀詩書,甚至願意為孩子們犧牲,也要把加害者繩之於法。波先生這樣把孩子的事都丟給監護人,交給警方處理的做法,固然無力;像VFD村的技工赫特那樣善待孩子,在孩子們被屈成殺人犯時卻不敢挺身而出,只想著自己逃命,獨善其身的好人 ,也幫不了孩子。在身陷囹圄的孤兒們眼中,赫特口說被判死刑的孩子吉人天相,卻不願作進一步的拯救,只顧開出自己的全自動飛船,這樣的心願似乎更顯偽善。

事實上,你我不也是獨善其身的赫特嗎?
對身邊的加害,說著愛莫能助,然後埋首研製那有朝一日能讓自己遠離一切加害的飛船。
同時讓自己遠離其他被害者的呼救聲。

筆者曾經覺得,當獨善其身的赫特仍然不夠好;世界多一點義工,多一些善者,大概就會少一點波特萊爾的不幸事件,少一點慘劇。然而加害被害就如前文所道,似是不可逆的循環。像賈克斯、露露夫人、凱特、杜威等高尚的義工,最終不但拯救不了波特萊爾,更是「求仁得仁」,死於非命。

對壞蛋高談正義,堅守道德底線,想循正途消滅邪惡,不過淪為大愛左膠,賠上性命,也賠上了正義;
想著自己逃命的赫特,他的飛船反而拯救了夸麥爾三胞胎。

具備義工們捨身成仁精神,願意跟被害者一同身陷泥沼之善者,固然精神可嘉;但畢竟不是人人皆胸懷如此大志,皆有拯救別人的能力。不願身陷泥沼,對抗加害被害之循環,而選擇逃避,也不一定可恥。至少逃避者知道加害是不對的,理解是非黑白,不甘同流合污。沒有成為加害者,能夠自救,也是了不起的事情。在該集故事的最後階段,赫特也甘願蒙著飛船被魚叉槍擊墜的風險,放下繩梯。由此看來,世界多一些赫特,亦非壞事。


但願這個世界多一點赫特。
但願我們能把自己的飛船造大一點,為別人留一點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