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社交網絡這面心窗



在這裡不止一次寫道:社交網絡是一面心窗。

不同人對於同一面窗,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但最常看到的,
不外乎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愛人的面孔、旅行目的地的宜人景致,搞笑的圖片、影片,盛載的是滿滿的快樂與正能量;
有人會把它當成一本半公開的日記,記錄生活的點滴,留下存活的證明,希望別人看見自己的努力;
有人會用來一抒胸臆,把平日難以言喻的想法和感受道出;
亦不乏所謂的CD-ROM,登上網絡不為表達,只為瀏覽。

渴望被看見、渴望被注視,或是對別人感到好奇,可不是甚麼需要羞恥的事。
(筆者深明這份渴望,所以只要有時間看,值得點讚的都盡量點讚,給予一點肯定、一點關心;之於專頁就是多一點reach。有時看到負面東西的時候也會有點猶豫,點讚會讓人有幸災樂禍之感嗎?又該如何表達距離適切的關心呢?)

筆者使用社交網絡,也抱著這一份渴望。筆者亦深信事無不可對人言,不能言的事情,也許就是自己要面對、要改善的地方。雖然深明不需要羞恥,不過心裡也明白,但若然每次分享都把這份渴望一字一句打出來,或者這面心窗用得太多,恐怕會令人盲目,惹人生厭;所分享的東西太雜,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會變得模糊。社交網絡上分享得最多的是食物,大概也代表著食物在你的生命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那是你的生活中,最值得分享的東西。因此筆者在社交網絡上所分享的東西,貴精不貴多。

執筆之際翻看自己分享過的東西,最近的幾乎都是自己的文字 (笑) 當然也不是每一篇都會share到個人帳戶之上,但所分享都是特別希望友人會看到。

因為這一面心窗最能反映筆者的內心。



其次的也是文字,不過是別人的文字。有所共鳴的文字、認為值得身邊人一看的文字。之前看重點就在括號裡的重點君寫道,他所做的是村上春樹所言「文化上的剷雪」,筆者深表認同。有些反映心聲,有些是喜歡的東西 (日劇、音樂、書籍的心得、感想),有些是筆者欣賞的觀點。這些東西,雖然並非己出,卻也是筆者不可或缺、核心的一部份。筆者自知文筆平凡,因此希望透過「剷雪」,透過寫得更好、更到位的作品,讓身邊的人亦能感受到同一份感悟。

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
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

當然筆者也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樣偏好文字這個媒介 (甚至偏好文字的可能是少數),所以最近開始在stories上分享劇集的選段。

至於圖片主導的Instagram,以往會以分享生活瑣事和有趣的見聞為主;近來開始把這些東西搬上story,剩下的滿是太陽的光芒。最想透過圖片傳達的,是那柔和光線傳來,那一點點讓人活下去的力量。

在開首所說的東西,筆者也不是完全不會share,比方說無聊搞笑的東西,筆者就不止一次分享過好笑又具深度,有時甚至會讓人笑不出的CapTV,還有這個瘋狂中也帶點認真的電車難題。社交網絡常見的人和食物,也不是完全絕跡。前幾天的農曆新年假期,社交網絡裡就充滿新年快樂的訊息,以及一盆接一盆的盆菜。筆者當然也有拜年,也有吃盆菜,卻沒有很大意欲去跟別人分享。

那些不是讓筆者心動的東西。
筆者想透過社交網絡分享的,想身邊人能夠一同感受的,是心的跳動。

筆者也知道,正能量、生活化的東西雖然平凡,雖然為數眾多,卻是最reader-friendly、最易引起共鳴、最吸like的。(當然一個like可以有很多解讀,可以是表達認同,可以是個藍剔,可以是鼓勵、關心,可以是隨心派出的)

相反筆者所分享的,是小眾的,也很花時間心力。文字需要閱讀、思考、理解;音樂需要聆聽、歌詞需要咀嚼細味;劇集、電影、書本更需要花時間感受。

這些東西都不能快轉,不是一瞥就能完全感受。
複雜的念頭、深切的感動,也許就只能以複雜的媒介去盛載,花上不低的時間成本去感受。



選擇如何使用社交網絡,是一種哲學。溝通傳訊是一場解碼遊戲,在社交網絡上亦然。筆者喜歡玩這個解碼遊戲。甚麼都言明,不是很沒趣嗎?能明瞭分享背後的隱藏訊息,不是彼此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證明嗎?

同一面心窗,可以有千百種表達,有千百種解讀。以上文的「食物」為例。在社交網絡上主要分享食物的,可以是個吃貨、「民以食為天」的信奉者;可以是生命中沒有甚麼比食更值得分享的東西;可以同時喜歡其他東西,充滿深度,只是沒有分享出來。

社交網絡是一面心窗,但所見的並不是心的全部。

正所謂作者已死,同一段文字,同一張圖片,作者有作者的用意,亦會招來讀者不同的解讀。

是作者表達有誤?還是作者無意,但表達方法反映了其內心?
是讀者理解有錯,先入為主把感受和自身的世界觀,甚或乎犬儒視角,投射到作者身上?
哪個解讀才是正確?

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誰說吃喝玩樂一定膚淺?誰說讀書喝咖啡的就是徒具空殼的偽文青?誰說常去旅遊的一定富有?誰說直覺一定錯誤?

網上心窗處處,一天卻只有二十四小時,扣除用在生存、生活的時間,留給社交網絡的時間也許不在少數,但分給其中一面心窗的時間卻是愈分愈薄。

社交網絡也不過是現實世界的一道縮影,皆由人所組成。開了新的一扇窗,阻礙我們互相理解、導致錯誤解讀,劃地為牢,深化孤獨的人為隔閡,依然存在。

解讀可以有很多種,但不是所有解讀都合理。
必須有理有節。

信賴感覺第一時間的解讀,固然是省時和方便的。然而感覺卻不是百發百中,必須花時間心力去分析檢視我們的解讀結果。
我們所解讀的不單是一個帖文,一張圖片,而是分享者的內心。

筆者理想的社交網絡氛圍是,所有人能夠百花齊放。

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解讀;
卻有絕對錯誤的解讀。

就是捨棄了上面那份慎重,相信自己完全正確的解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