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與其望梅止渴,倒不如親手栽下葡萄樹。---《奇蹟男孩》



對上一次看戲劇看到「缺堤」也許要數到半年前《13 Reasons Why》第十一集 (也就是講到Clay那段錄音帶那集)了。流淚不止,不單是因為看見主角Auggie如何勝過旁人的目光,打動人心,更是因為想到,現實世界如何不堪。

戲中故事始於Auggie入讀小學五年級,導演用上了相對童話和溫情的調子,道出他如何用自身的光芒,戰勝了學校裡的異樣目光、流言蜚語、優才生的無理欺凌;但他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耀眼的太陽。在鏡頭以外,他撐過無數次整容手術所帶來的痛楚;第一次察覺自己樣子跟別人不同的震撼;在公園看著其他孩子被他嚇跑的打擊。能夠頂著太空人頭盔走到校門前,頭盔下盡是看不見的傷痕。

光是想像,就讓人難過。

然後再看見這些傷口如何再次被吃人的話、毫不留情的閃避球撕破,心裡不禁想到,這些加害行為,日復日在世上發生,又再難過一點。(倒是寫到Julian欺凌那段,也許編劇覺得之前的故事部份已經夠難過了,處理得比較輕描淡寫。)



同樣地,Auggie身旁的天使們也不是一開始就閃閃發亮。戲中只交待了父母為了Auggie的入學問題而有過爭執,姊姊Via為免成為父母另一個負擔而努力盡好本分,壓抑對父母注目的渴望;但他們在鏡頭以外所背負的,絕不比兒子/弟弟來得少。Auggie出生那幕,馬上就令筆者想起本季日劇《產科醫鴻鳥》

每一個十月懷胎都是奇蹟。
先天缺陷讓孩子初出生就要進出手術室。
每一次手術都可能是生死關頭。
撐過了手術的提心吊膽,又要開始擔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該怎樣面對孩子的外貌呢?
又如何教導他面對外人的目光呢?
把他帶出家門外,推進學校這個火坑,會不會就此毀掉兒子所剩無幾的自尊?

光是旁觀就令人心痛至此,實在難以想像在鏡頭以外,他們渡過了多少心痛的日子。



《奇蹟男孩》的套路,跟一般的溫情、勵志電影無異,所帶出的也是相似的訊息和正能量,展示人性的光輝。然而歷年來無數的製作人透過藝術作品所傳達的感動與反思,還不足以抵消世界上的傷痛。

戲中Pullman一家撐過來了,當然是值得慶幸。Auggie、現實中的Stephen Hawking、Nick Vujicic等,這些人因為勝過了驅體的限制和其所帶來的種種難關,而成為勵志故事的主角,廣為人知的名字。他們的故事,似乎告訴我們,只要心靈強大,沒有難關是人類不能勝過的。世界是美好的。

但現實世界裡的苦難故事,又何止於此?這些故事之所以不為人知,是因為主角都撐不過來。

擁有美好結局的故事,總是較受歡迎。
人們不喜歡聽悲慘的故事。
他們會說,現實世界已經夠悲慘了,不想進到電影院,還要面對。

世上的傷痛之所以沒有減退,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人類總愛自我催眠、自我安慰。
筆者觀影時,卻是時刻想到那些撐不下去的人。那些擁有美好心靈,卻將要面對世界殘酷的人。

抱歉,我沒有讓世界變得較美好。

為之心動的人,帶著滿滿的正能量,以為正能量就是勝過一切傷害的救贖。正能量也許能讓他們撐過世上的傷害。覺得辛苦嗎?就來個自我催眠,暫時忘記現實世界的苦難吧。若然自我催眠能助你捱下去,這絕非一件壞事。

只是不要以為,世界就像電影中那般美好。假若任由感動隨歲月洗禮,再次變得盲目,世上的加害何不會隨你看世界的視角改變而減少。
不要忘記,電影院以外,還有無數不為所動的「人」,比方說貪圖下屬餅卡、無視欺凌行為的校長們、以欺壓別人所帶來的優越感為樂的欺凌者,繼續日復日的加害;無心,又談何感動,談何改變?
覺得電影中的世界很美好對吧?那就不要讓它停留中虛構的世界裡,讓存於心中的感動化成動力,讓現實變得更像理想一點。

與其望梅止渴,倒不如親手栽下葡萄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