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只是先出生的我》---7



一個白領精英成為私立高中校長,將商業理念導入學校管理,改革學校風氣的故事。筆者不完全認同鳴海校長 (櫻井翔飾)一開始那套商業理念,劇中也有不少過份「平面」的失實之處,比方說京明館高中的教師,資歷深淺也好都抱著非常old school的教育理念,然後短時間內學校的風氣就因主動學習法而耳目一新,師生都對學校產生強大的歸屬感。然而瑕不掩瑜,筆者還是頗喜歡此劇對「教育」的種種反思。

主線故事是鳴海校長的改革之路和跟加賀谷專務的對抗,副線則是單元化的學生問題。今集的問題學生是選擇高中畢業後就馬上結婚的三田同學。大多數學生不是選擇就職就是繼續升學,「馬上結婚」的畢業生可謂寥寥可數。

這也是三田的媽媽,班主任真柴老師 (蒼井優飾)以及鳴海校長等師長會反對這個決定的原因吧。筆者相信,大多數人抱持同樣的反對意見,也是同一個狀況:不知道哪裡有問題,但出於直覺認為不對。

就因為不尋常。




不是說出於直覺就代表錯誤。今集最後的對話部份就點出了很多畢業後繼續升學的好處,全都很有道理。會奪去將來的選擇。把自己的人生全依賴在別人身上很危險。現在就捨棄其他可能性太可惜了。

但幸福的定義其實無絕對。
我們心目中的幸福,不一定是別人的幸福。
假若「高中畢業後跟意中人成婚」就是三田心目中的幸福,師長又何必把自己的幸福強加在她身上呢?

幸福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不是說繼續升學就一定會幸福,或者馬上結婚就一定會不幸,反之亦然。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因此也沒有人知道,究竟現在要作出怎樣的選擇,就能變得幸福。筆者反而認為,將來幸福也好,不幸也好,最重要是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走向,而不是被他人所命定。想重視的人得到幸福,應該是所有事情的出發點。我們可以為別人的幸福提意見,可以向對方描繪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但決非為他人作出選擇,決定別人的人生。




今集另一個重點是主動學習法引來的「學生反動」。以往十年如一日的填鴨式教育,所填的不止於學術知識,還有價值觀。受填鴨式教育長大的師長,自身有很多被灌輸的價值觀,成為老師、父母後,也繼續不假思索把自己認為的「正確」灌輸下去。在學校裡,不會有人條理分明的告訴你,為甚麼要努力讀書,又為甚麼要守校規。以往當學生的時候,筆者也有過同樣的疑問。要麼是學生自己摸索出答案,要麼是拿著一個未經嚴謹驗証的答案,繼續上學。

因為兼職的關係,筆者也算是進過課室,體驗過教師的「立場」,所以明白教師有教師的難處。始終學校教育以學術主導,要追趕進度,把應要教授的學術知識全部教完已經很不容易。「填鴨式」的教授方法,是最有效「完成」這些工作進度的方法,也易於管理課室。

主動去引導學生思考價值觀,就會出現劇中的反動,例如第三集中詢問有關讀書的意義。每個學生之餘同一個問題,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要逐一解答,可不是幾個課堂的時間可以處理的事情。

剛踏進青春期的學生,自我意識高漲 (雖然成年人也是),以為自己已經不再是黃毛小子,會不斷對既有觀念作出挑戰和懷疑,這就是所謂的反叛期。

然而大多數人的挑戰也就止於發問那刻。
只會問別人「為何不能?」,卻不會建立自己的答案。

就像今集那個問真柴老師「為甚麼不可以自殺?」一樣。他會說「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也是自殺身亡」,除此之外卻沒有舉出任何理據。沒有時間去處理,讓學生盲子摸象,反而有可能造成反效果,誤將「是不是」的答案,去解答「應不應該」這個問題,從而失去方向,價值觀崩壞,卻沒有建立。筆者想,這也是某些教師不願碰觸此類問題的原因之一。

儘管如此,筆者覺得還是應該要觸碰價值觀問題,因為價值觀決定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比學術知識更為重要。師長應做的是整理思路,想清楚規則背後的因由,消除劇中所說「我們強調去愛別人很重要,卻禁止他們談戀愛」和「當今是資訊化社會,卻禁止學生在課堂上網搜尋資訊」這些所謂矛盾。

這才算「認真對待學生」,才算真正的教育吧。

延伸閱讀:《女王的教室》(1)---十年感受幾番新
                   《女王的教室》(2)---象牙塔與現實社會的高牆
                   《女王的教室》(3)---請不要忘記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